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陳鴻銘老師專訪
文/謝育貞
「小孩像哲學家一樣,對自己說的話感興趣,愛去玩語言的遊戲。哲學始於驚奇,而孩子處於好奇驚異之心最活潑時,應該是哲學播種的最好時機。」這是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簡介的一段話,簡單又清楚地點出了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的精神。
但是,兒童能學哲學嗎?許多人這樣懷疑。前哥倫比亞大學的哲學教授李普曼博士(Matthew Lipman)認為,兒童不但能學哲學,而且,哲學與走路、說話一樣,是人之初就該學的。目前教育相關單位,更想積極推動哲學教育,鼓勵學生進行哲學思考的訓練,在此,編輯部專訪了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的陳鴻銘老師,希望老師們能更加了解「兒童哲學」到底是一門什麼樣的學問。
什麼是兒童哲學?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的陳鴻銘老師認真地說明他對兒童哲學的看法。 攝影/余信賢
哲學是一種生活態度,不是什麼高深的學問;是一種實踐的能力,透過行為把自己心中的信念表達出來的能力;是一種追求智慧的學問,從生活經驗中累積智慧,將自己內心所相信的事情表現出來,因此每個人的生活態度便是反映了他的哲學觀;而哲學就是一門這麼簡單的學問。
兒童哲學課程發展的兩大方向是:
1.教孩子做哲學,2.幫孩子發展哲學思考。哲學觀其實就是一種求知的想法,有了「想知道」這種念頭,便引發了哲學性的思考,把生活哲學化,更是兒童哲學課程積極推廣的目標。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陳鴻銘老師表示,哲學是要做出來的,而不是被教的;是被討論出來的,而不是被告知的 。兒童哲學即是要教孩子怎麼思考,要他們學會如何自己思考,而訓練孩子思考的最佳方法便是討論。討論的意義在於:弄清楚或更清楚自己本來就知道的東西,進而去了解別人所說的,並讓別人了解我在說什麼。學習哲學注重的是思考的過程,必須經由不斷的討論,才能從中找出思考的脈絡。陳鴻銘老師以新教育政策所推動的「建構式數學」為例,他說,學數學不是反覆練習就可以做好的,要學好數學必須要有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就是「思考」,希望訓練孩子仔細想清楚,當拿到一個完全沒做過的題目時,「要從那個方向想?我要怎麼做?我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的原因在哪裡?」在這樣思考的過程中,便可以釐清學習數學的思路,形成知識主動的建構而不是被動的給予和被動的接受。其實不論是學數學,任何領域的學習,都是需要經過縝密的思考,才能將知識融會貫通,「整個人的學習認知,都是從思考發展而來」,這種思考模式並非一定是要學哲學才能做到,不管是哲學家、數學家、歷史學家、科學家……他們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這種「知道」便是他們的哲學觀、他們的哲學態度,這是一種不念哲學也一樣可以擁有的學習態度。
兒童哲學教學的目的,便是要學生去思索、探究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如果只是變成一種制式化的教學,「那學生只會背一堆哲學史和哲學家的想法,而這種背誦的東西沒有辦法變成學生自己的想法,與其這樣不如不要教哲學」,想要學生學會哲學的意義,不但要讓他自己學會學習的方法,也要讓他發展出自己的東西,這樣才算達到學習哲學的意義。
老師的中立角色
▲在兒童的世界裡,一小段戲劇的表演,也算是創造他們另一種思考想像的空間。照片提供?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這種生活智慧的學問,得從不斷的討論中學習,從討論的過程中發展屬於自己的思考模式。
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老師該如何引領學生進行「哲學思考」?老師們事前又該具有何種專業素養呢?
陳鴻銘老師有個幽默的回答:「網球名將山普拉斯的教練打球一定打不過山普拉斯,但是他一定要會打網球,因為教練要看得出山普拉斯的優缺點,要能夠糾正他,並指導他如何將對手擊敗」,教導哲學也是同樣的道理,一位哲學老師,一定要有基本的哲學素養以及哲學教育相關背景,「老師起碼要懂得如何思考,懂得哲學,要知道自己的哲學是什麼,這樣才能幫孩子發展出他們自己的思考」,陳鴻銘老師又有另一種比喻,「不知道怎麼騎腳踏車的人,怎麼教別人騎腳踏車,但是我教你騎腳踏車,並不代表我騎得比你好。」相對的,老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不見得老師思考的方向和種類要比學生多,重要的是,該如何去思考及思考的過程,並非只看思考的結果。
當然,老師與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一定會有衝突的時候,這時,老師應該要讓自己的角色保持中立,重點在於,將「老師」的權威拿掉,彼此將自己的想法明確地說出來,並學習如何將自己的想法說得更清楚,清楚明白地澄清自己的想法。「在可以不理會內容是否正確的情況之下,討論的過程是最能夠呈現出推論思路的正確與否」,也因此,兒童哲學的討論團體,又稱為「探索團體」,探索思考的脈絡,主動尋求知識的歷程,主動學習哲學的態度。
基金會提供的資源
▲陳鴻銘老師介紹了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所出版的系列教材。
攝影/余信賢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自1976年第一本教材《哲學教室》翻譯出來後,便將兒童哲學的種子正式引進臺灣。一群熱愛兒童哲學的老師們盡心盡力地推廣兒童哲學,並將原本的工作室擴展為「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於1990年三月正式成立運作,並於同年舉辦第三屆國際兒童哲學會議。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以「散播兒童哲學理念及做法」為出發點,試著將哲學概念帶入孩子的生活及人與人的關係之中,藉由民主的討論態度、親子關係的想法以及各式各樣不同活動的結合,延續了兒童哲學的精神。基金會為兒童哲學所做的事包括:兒童哲學教材的翻譯與本土教材的開發、毛毛蟲月刊及書籍的出版工作、兒童課程的實驗及研究發展、幼稚園及國小教師研習(兒童故事、兒童哲學及合作思考教學)、成人讀書會、媽媽讀書會及兒童讀書會的推廣、故事媽媽研習與書香活動推展、圖畫書的研究與推廣等工作。
正如,哲學的起源是為「困惑」,兒童的學習也起源於「困惑」,起源於「我想知道」,兒童因為「想知道」,進而追求答案、追求知識與學問,表現出來的是屬於他們自己的一套哲學觀,而在毛毛蟲基金會的認知下,除了一些屬於「課堂式」的討論課程外,更是強調日常生活中的哲學思考經驗,這種思考經驗要表達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加入哲學的材料,期待引發孩子的思考,而這樣的思考,也將有助於孩子發展自己的思考模式,這種融合生活經驗的哲學思考有三大要點,稱為「3C思考」: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不定期於各地展覽相關訊息、作品,希望將兒童哲學的觀念散播出去。 照片提供/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1. 批判性(critical thinking)思考:去思考自己為何這樣想、別人為何這樣想以及別人這樣想的原因。
2. 創造性(creative thinking)思考:去探究能不能夠有原創性的想法,因為哲學強調的是能否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東西。
3. 關懷性(care thinking)思考:當我們進行討論時,有沒有顧慮到別人的感受。而這一點,是現在的孩子最缺乏的,因為我們的教育教導孩子的是「競爭」,少了合作。
這三種思考的類型,可以引導孩子學習「思考的內容」、「思考的方法」以及「思考的態度」,更重要的是,要讓哲學與生活融合在一起,讓孩子能夠自由自在運用哲學的思考去面對生活的種種經驗。
在傳統的學習模式下,老師總是以「填鴨式」的教法來教學,而學生也養成了老師教什麼,我們就接受什麼的習慣,長年下來,會探索「為什麼」的學生反而變成異類,這樣的教學方法真的能夠符合多元價值的社會嗎?近年來教育相關單位積極推動哲學教育,目的就是要啟發學生動腦筋、想問題,訓練學生思考的能力,因為要因應瞬息萬變的今日,唯有培養出獨立思考的孩子,才能符合時代的需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