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3日 星期日

中時開卷「最佳童書/青少年圖書」是這樣選出來的

分類:閱讀教學資料

2009/05/31 02:41

我也覺得有些繪本比較適合中高年級看,《味道像紅蘿蔔的蒼蠅,到底有沒有?》,這本真的還不錯,這次也買了,不過沒有注音。

2006年的年度童書評選會議,大家在第一輪投票中,就發現票數非常分散。這樣的局勢或許使得主辦單位小小苦惱了一下,擔心討論過程冗長,共識凝聚不易,諸位評審倒是心生歡喜,因為一來表示好書不少,評選過程不會太無趣,而且最後脫穎而出的必然經得起考驗。二來能夠聆聽別人不同的觀點,實在是學習的大好機會。這也驗證了閱讀既可獨樂樂,也不妨眾樂樂。

討論過程中,評審的喜好一一浮現。有人注重議題性,強調教育意義的彰顯;有人偏好普遍性,推崇兒童觀點的自然呈現。也有評審努力為大家把關文字的曉暢易讀,甚至及於封面設計。當然最後入榜的書基本上都符合上述的標準。我們的共識是,不管涉及的議題如何迫切重要,創作者應當能夠舉重若輕,找到貼近兒童的切入點,在呈現社會實相的同時,也要提供孩童超越且圓融的人生視野,避免孩子閱讀之後感到無助甚至恐懼。從最後的書單中也可以看出,「不落俗套」是本屆評審的一大堅持。

進入年度評選的繪本有47本(中文創作8本);文學作品13本(中文創作6本);知識性書籍11本(中文創作1本)。光從量來看,中文創作算是交出了一張差強人意的成績單,不像往年經常落入無書可選的窘境。而就質來論,第一輪投票中評審的票數分散,幾乎每本都至少獲得一票的青睞,也顯示中文創作已稍具競爭能力,不全然靠保障名額入選了。

在中文繪本中,《綠池白鵝》是舊作以繪本形式重新詮釋,其文字表現是否新一代的兒童能夠親近,有正反不同的評價。《請問一下,踩得到底嗎?》(信誼)渾然天成的童趣備受肯定,但繪畫技巧有人質疑。《現在,你知道我是誰了嗎?》(和英)有追索謎題的樂趣,以圖畫引導孩子細心觀察和邏輯判斷的能力,可惜未超越作者前作。《阿迪和茱莉》(和英)形式創新,切割的畫面讓讀者可以自由翻閱,自行決定閱讀的順序,吃虧的是這一、兩年類似「狼與羊」等獵物與被獵物之間友誼的題材屢見不鮮。最後《我和我的腳踏車》以圖畫本身就能說故事的精彩表現突圍而出。

國外繪本部分,由於國內已引進非常大量的優秀作品,相較之下,書單中大部分的好書雖然水準齊整,技法也四平八穩挑不出特別缺點,但同類型作品太多,已難引發評審閱讀的驚喜。反而是跳脫繪本既定印象的幾本創作,眾望所歸。《愛思考的青蛙》以四格漫畫形式細膩地呈現出孩子的思考模式,同時也引導孩子進行哲學思考;《森林裡的陌生人》與《森林裡的小鹿》是生態攝影,透過影像直接打動孩童易感的心靈,喚起情感上的共鳴,教育寓意不需言詮。這三本書其實都是文學性與知識性兼具的佳作。

至於文學作品,「字的童話」原是整套入圍,不過評比之下,有教學經驗的評審都認為,在實際的教育現場上,兒童所激發出來的創意和作品有時更為精彩,因此只選出迴文遊戲玩得出色的《怪博士的神奇照相機》。《卡彭老大幫我洗襯衫》(台灣東方)別出心裁的構思令人讚嘆,但有評審憂慮其中傳達的價值觀,於是有作家評審一路護持的《153天的寒冬》(參見推薦理由)就輕鬆入榜了。

知識類部分,如果我們說閱讀的重要意義在於打開孩子的視野,觀照到不同的世界,並且引導孩子以多元的角度來觀看,那麼《看!身體怎麼說話》和《各種角度看名畫》就是最佳的示範。而《恐龍離婚記》以議題的重要性及論述的完整周全擠進榜單。

評選中評審也注意到注音符號混亂的問題,評審們想要提出一點:不是加上了注音就叫做童書,真正的分類標準還是取決於內容。有些書明明適合青少年閱讀,但出版社加上了注音,意圖吸引更多年齡層的讀者,但一來這些書恐非兒童能夠理解、或不適合兒童的心智發展,再來,加了注音致使青少年心生排斥,反使好書淪為市場上的孤兒,出版的苦心豈不是白費了?

最後再談談有趣的遺珠現象,有兩本書在討論過程中獲得多數評審的熱情讚美,那就是《SA LU BI LU SA》與《味道像紅蘿蔔的蒼蠅,到底有沒有?》,至於為什麼評審的喜愛未能反映在票數上,我其實也是有點「傻魯比魯傻」。只能說名額有限,其他的就有賴讀者的慧眼囉! ⊙許琳英(文字工作者)

~以上文章轉載自開卷部落格

http://blog.chinatimes.com/openbook/archive/2007/01/06/141573.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