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3日 星期日

童書閱讀新概念──橋梁書的興起 李黨

2009/05/30 23:42

http://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etang&aid=1676310

在圖畫書主宰童書市場長達十幾年後,這兩年在台灣童書圈和小學校園,突然蹦出了一個很新的名詞──橋梁書。一時之間,大家都在問:什麼是橋梁書?

橋梁書,其實是為要建立獨立閱讀習慣的孩子預備的讀物。因為肩負了這樣的使命,橋梁書的出版,在某種程度上,是屬於編輯規劃下的產物。篇幅不長固然是橋梁書的必備條件,在遣詞用字的斟酌上要求更嚴苛。而要符合這些條件,在企劃初始,就必須與作家充分溝通,譬如故事類型、字數多寡、圖文比例、閱讀對象、文字使用要求等,有了這些共識,才可能推出符合讀者需求的讀物。

過往,我們為孩子選購讀物時,總希望可以選擇一本厚重、文字量多的書,最好是可以從小一讀到小六。然而,隨著繪本的興起,精緻的插圖,巧妙生動的故事結構,一時讓大家驚為天人,立即就擄獲了一家大小的心,躍升為童書出版的主流。純文字的兒童讀物,不是淪為書架上的擺設,就只是聊備一格的書單。但台灣推行十多年的閱讀運動下來,卻發現孩子的閱讀習慣雖有顯著提升,語文能力卻下降了,問題出在哪裡?再觀察孩子的閱讀行為,有些孩子已經到了高年級,主要的讀物卻依然停留在圖畫書階段。介紹他們看少年小說,卻翻不了幾頁

,完全無法進入文字的世界。

於是,我們這才驚覺童書領域缺少了一個區塊──由圖像閱讀過度到少年小說的讀物。當孩子習慣了每本約莫只有一千多字文字量、只有32頁的厚度後,要他一下子進入動輒4、5萬字(甚至高達10萬)、兩三百頁的文字書,的確有些難度。再者繪本基本上是為親子共同閱讀設計的,但閱讀行為最後終究得由孩子自己來進行。如何吸引孩子願意自己閱讀,甚至從閱讀中獲得樂趣,循序進階到閱讀情節較多的小說,這些都是橋梁書設計的初衷。

在歐美日,因為兒童文學發展比較早,這個區塊的出版品相當成熟,像美國HarpperCollins 知名的I can read 、《青蛙和蟾蜍》就是很成功的出版品,而日本也有《平底鍋爺爺》、《黃色水桶》等膾炙人口、長銷不墜的讀本。分析這些出版品,很容易發現存在一些共通點:文字都在一萬字以內,頁數不超過100頁,文圖比例幾乎一比一〈甚至一比二〉,文字淺顯易懂,句型簡短簡單,故事兼具趣味性和文學性,又能深入孩子心理,很容易一口氣讀完。有了這樣愉快的閱讀經驗,孩子自然而然願意接近書本,不再畏懼文字與書籍厚度。

爲了吸引這個階段孩子的閱讀興趣,橋梁書的題材十分多元,但多半從貼近孩子生活的幽默故事、學校或家庭生活故事出發,再陸續拓展到現實世界之外的想像、奇幻、冒險故事。雖然主題不見得特殊,但要如何寫得雋詠有味、清新脫俗,又不流於嘻笑、說教,難度其實很高。尤其是我們多數的作家,不習慣被要求或在某些限制下從事創作,如果他們能站在這個階段孩子的高度來看世界,我相信是會有不一樣的作品出現。

橋梁書的出現,象徵童書發展已漸趨成熟,但華文作家在這個區塊仍待耕耘,這也是我們這些童書工作者須戮力以赴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