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整理: 王薇婷
現今的學習型態以閱讀為主,但在閱讀了大量的文字後是否都能理解其意涵呢?由於課外閱讀在大學生中並不普遍,因此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往往差強人意,對於許多課文內容常常有看沒有懂,其實若能夠正確理解其內容,學習將會事半功倍且更有效率。本期介紹幾招閱讀理解策略,讓老師教學能夠得到更大的效果,學生也能輕鬆學習!
一、預測策略:預想文章的內容
◆預測策略是:
1. 閱讀前先看題目,或標題,自問對文題已知道些什麼?
2. 依文題或標題預測文章可能在講什麼?
3. 若無文題或題目看不懂時,則先看第一段後,預測本文可能在講什麼?
4. 自問我為何閱讀,來決定我是否詳細閱讀,背誦重點,或只要大略了解即可。
◆使用時機:
1. 閱讀前依文章題目預測內容。
2. 閱讀前依段落標題預測內容。
3. 故事讀到告一段落,預測接下去的內容或故事的結局。
二、劃線策略:重點在哪裏
◆文章的重點在哪裏:
1. 在段落的第一句或最後一句(即主題句)
2. 因為……所以……。(有因果關係的句子)
3. 找出列舉的項目(1.…2.…3.…等)。
4. 找出故事中的人、事、時、地、物…等。
5. 找出事件發生的順序。
6. 和文章題目有關的內容。
7. 文中特別標示或粗黑體的字。
◆劃線方式是:
1. 在重點處下方、右方、或左方劃線或做其他記號。
2. 線條可用直線──或曲線~~~。亦可用色筆在重點字上劃線。
3. 對重點字、詞亦可用筆圈起來。
◆使用時機:
一般閱讀文章時,均可使用此策略,選擇性注意文章的重點及加強重點的記憶。
三、摘要策略:摘取文章大意
◆摘要的步驟:
1. 分析故事的人、事、時、地、物等重點。
2. 刪除不重要的細節或重覆之處。
3. 以一概括的詞來替代所有列舉的細節內容。
4. 濃縮內容為一連貫的、正確的、概要的、可理解的大意。
◆使用時機:
1. 閱讀完一段(或一篇)文章後,試著用自己的話,口述段落(或全文)的大意。
2. 若需要時,將口述的大意以筆記方式寫下摘要,可作為日後考試時(或其他用途)方便複習之用。
四、結構分析策略:故事架構
◆故事體文章的結構:
1. 故事背景:(1)人物 (2)地點 (3)時間
2. 主要事件:(1)事件 (2)目的
3. 情節(經過情形):開始…,然後…,所採的行動…。
4. 結果:目標的達成及內心的反應。
◆使用時機:
學生在閱讀一篇故事後可分析其故事結構,並筆記下來作為大網。
五、推論策略:當個閱讀的小偵探
◆推論策略是
1. 依文法或字了解文章
2. 依文句的訊息做推論
3. 推論段落的意義
4. 推論全文的意義(主旨)
◆使用時機
1. 當閱讀時遇有看不懂的字句,此時就依上文關係去推論字、句的意思。
2. 在閱讀中,依段落的內容去推論作者文中所省略的內容,以對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
3. 讀一段(篇)文章後,想一想(推論)作者寫此文的用意(主旨)何在。
六、自我詢問:自問自答
◆自問問題的方法:
﹝一﹞六問法:
利用下列六個疑問詞來發問。
1. 何人:誰提議全體兔子去自殺?兔子認為誰比牠們更可憐?文中提到誰懼怕兔子?
2. 何處:野兔去哪裏自殺?
3. 為何:野兔為何要自殺?野兔的命運為何悲慘?
4. 什麼:陷阱的意思是什麼?兔子懼怕什麼?提心吊膽的意思是什麼?紛紛的意思是什麼?
5. 如何:兔子想如何自殺?
6. 何時:兔子何時想自殺?
﹝二﹞依所發問問題的種類來分:
1. 第1類:答案明顯的問題:可直接從文章中找到答案的。如:青蛙看到什麼而嚇得紛紛跳水?誰召開會議?
2. 第2類:推論的問題:需由文中去推論的問題,不能由文中直接找到答案的問題。如:文中的野兔為何認為青蛙跳水是投水自盡?青蛙跳水的目的何在?
3. 第3類:心得與感想的問題:個人讀後的心得與感想。如:你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讓你提心吊膽?閱讀本故事後的心得是什麼?我們遭遇挫折、失敗時應如何處理?
◆自我詢問的時機:
1. 當我們閱讀之前先看看題目、標題,此時可自問一些問題,以提升自己的閱讀動機及專心在閱讀中找尋答案。
2. 在閱讀完一篇文章後,可用上述的方式自問自答,考測自己的理解能力,若有不懂之處,可馬上回頭再讀,若仍不懂則再採其他補救措施。
七、補救策略:文章看不懂時怎麼辦
◆補救策略:
1. 讀慢一點
2. 再讀一、二遍
3. 生字、詞查字典
4. 請教老師、父母或同學
5. 在難字、難句下做記號
6. 對照上下文了解意思
◆ 使用時機:
當閱讀理解失敗時,此時就得採取補救措施。補救策略使用在整個閱讀的過程中,隨時監控自己是否理解,若不理解,隨時採取適當的對應之道。
以上內容摘錄自:閱讀理解策略舉例說明
http://tpd.tku.edu.tw/system/epaper/files/20070225/pages/20070225_4_2.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